茶史 | 茶馆文化
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茶史 | 茶馆文化


古代中国的各种记载提供了有关茶叶、茶叶生产、饮茶、茶文化的丰富资料,但对茶馆的记载多语焉不详。茶馆历史悠久,其何时、何地、以及怎样出现的,则不得而知。


不过,从有限的文献可知,至少唐代便有所谓“茶室”,即喝茶的公共场所。在北宋首都卞京和南宋首都杭州,有不少“茶坊”,提供了为同行同业聚会、以及妓女活动的场所。明代也有不少茶坊的记录,尤其是在南京、杭州、扬州等南方城市。


最早的记录是唐代封演的《封氏闻见记》,说是在从山东、河北到首都长安途中,有许多卖茶的铺子。另外,在《旧唐书》和《太平广记》中,也有“茶肆”的记录。



关于宋代茶馆的记载如《东京梦华录》、《梦梁录》、《古杭梦游录》等。唐代出现了茶师,宋代出现了茶馆。茶馆一出现便生意兴隆,很快便如雨后春笋,挑战酒馆的地位。


在宋朝,茶馆散布于全国城市和乡村,那时“人们在茶馆里开始和结束他们一天的生活,人们在那里做生意,作为社会中心”。


例如,周晖的《二续金陵琐事》和张岱的《陶庵梦忆》关于明南京,田汝成的《西湖游览志余》关于明杭州,吴敬梓的《儒林外史》关于明南京和杭州,李斗的《扬州画舫录》关于明扬州等,都有对茶馆的描述。


《扬州画舫录》


在古代中国,人们追求在幽雅的环境中饮茶,文人骚客经常描写他们一边品茗,一边吟诗作画的闲情逸致。


清代画家郑板桥据称是“茶竹双痴”,作画时茶与竹不可或缺,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:“茅屋一间,新篁数干,雪白纸窗,微渗绿色”,然后“独坐其中,一盏雨前茶,一方端砚石,一张宣州纸”。


同郑板桥一样,一些喜欢茶的人不喜欢喧闹,因此茶馆不应是他们的选择,他们甚至提议远离茶馆。


抗战时期《新民报晚刊》上一篇题为《吃茶ABC》的文章称,饮茶应该有一个宜人的环境,干净、整齐、高雅的家具和茶具。按照这个标准,“茶馆决不是吃茶的理想地方,吃茶先得有好友精舍,甘水洁瓷”。


显然郑板桥试图远离世俗的尘嚣,在大自然中得到创作的灵感。因此,茶馆不可能营造这样一种心境。的确,茶馆对那些喜欢清静的人来说,不是一个好去处。但也恰恰正是那个热闹的气氛,作为一个自由交往的空间,茶馆才吸引了众多的茶客。



1943年,一个文人在《新民报晚刊》发表了一篇题为《关于茶馆》的有趣文章,描述了他在各地茶馆的不同经历。


小时候他父母不准他进茶馆,因为那是“下流社会”像鸦片烟鬼和赌棍这些人呆的地方,即使他站在门外看里面的表演,父母也要把他狠揍一顿。因此,虽然他对茶馆很好奇,但在18岁离开家乡到武汉之前从未进去过。


在武汉,茶馆的茶客也多是三教九流,他在那里学会了赌博、讲下流话等恶习,成为远近闻名的“恶少”。后来他改邪归正,到过许多地方,便很少再光顾茶馆。


不过在上海和南京,茶馆舞台上的漂亮歌女和台下衣冠楚楚观众,给他印象颇深。抗战爆发后他到了四川,头五年在重庆,“有几百个夜晚”都消磨于谑称为“外国茶馆”的咖啡座中。


最后他来到成都,发现这里的茶馆给各阶层的顾客提供了一个舒服的环境,是当时“以五元的代价,消磨半天以上的时间”的唯一去处,因而感叹地写道:“成都茶馆最伟大,真足甲观寰中。”


不过他也发现,成都茶馆“一是太闹,二是座位不舒服”,希望茶馆座位舒服点,桌子间距离大点,噪音小点。



来源:《成都茶馆的历史,能追溯到多远》

编辑整理:陆学

Baidu
map